教师教育学院

学院微信

联系我们

电话:

023-72790123

Email:

5454380@qq.com

招生简章

top

快捷导航

【三下乡】三幕“成长方程式”:师范学子在南岸浦社区的实践答卷

发布时间:2025-07-13 发布者:教师教育 访问次数:10

(通讯员 何彦琪)近日,在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的夏日里,教师教育学院向日葵志愿者用专业实践勾勒出一幅生动的“教育方程式”。从家访中的“个案解码”,到心理团辅的“心灵对话”,再到“大手拉小手”的反诈宣讲,三个场景层层递进,既展现了师范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专业成长,更记录了儿童与社区在互动中的真实蜕变

第一幕:家访中的“三维观察法”——让专业理论落地成具体方案

7月12日的家访,是师范生们将“教育学原理”转化为“实操指南”的生动课堂。带着“家庭环境—行为表现—教育策略”的三维观察框架,他们在三个家庭中找到了专业实践的锚点:

走进宋七七家时,家长正为孩子“数学畏难”发愁。志愿者们没有空谈理论,而是当场演示“绘本教学法”——用“小熊分蜂蜜”的故事拆解除法概念,又提议“逛超市时让孩子算价格”的生活场景练习。“原来不是孩子学不会,是我们没找对方法。”家长的感慨,印证了师范生将“生活化教学”理论转化为具体方案的专业能力。

张海洋家的日程表则成为“规则教育”的活教材。退伍军人父亲制定的“6点起床叠被、睡前15分钟复盘”等军事化作息,与孩子在社区七彩课堂中展现的“主动整理教具、提醒同学遵守纪律”的行为形成鲜明呼应。“这让我们真正理解了‘因材施教’的前提是‘读懂家庭’。”志愿者在笔记中写道,这种“家庭—课堂”的联动观察,为未来的“个性化教育”积累了第一手案例。

冉礼欣家的暖黄灯光下,家长细数孩子对绘画的热爱。志愿者们洗耳恭听,偶尔插入一句“可以多鼓励她参加社区绘画展”的建议,轻松的交流中藏着教育者的细心。“小学课堂里,亲和力很重要。”学子们意识到,像这样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,才能更精准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,让教学更贴近他们的成长节奏。

第二幕:心理团辅的“游戏化干预”——用专业技巧搭建心灵桥梁

7月10日的“七彩课堂”里,一场以“情绪认知”为主题的心理团辅,成为师范生运用“游戏化干预”技术的实践场。没有刻板的说教,只有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:

“情绪传递瓶”中,情绪卡片在彼此手中流转,孩子们在小先生的引导下,用表情或动作演绎喜怒哀乐,分享的情绪小故事,让陌生心灵在共鸣中靠近“情绪盲盒”里,小先生藏起“被嘲笑”“怕犯错”等成长困惑,孩子们描述感受、集体猜测,合力支招,让“被理解”成为最温暖的互动。这场互动,让社区不仅成为相聚的空间,更化作滋养心灵、助力成长的沃土。

正如志愿者周美慧所说:“团辅的成功,不在于完成流程,而在于观察到孩子从‘不敢说话’到‘主动分享’的细微变化——这是专业方法真正落地的证明。

第三幕:反诈宣讲的“角色反转术”——让专业素养转化为社区价值

7月9日的“大手拉小手”反诈宣讲,创新演绎了“教学相长”的内涵。师范生们跳出“单向宣讲”的模式,设计“志愿者教孩子—孩子影响家庭”的双向传播链,让专业素养延伸到社区治理层面

活动现场,志愿者先以“奶奶接到中奖电话怎么办”的真实案例,向孩子们讲解“三不原则”不转账、不透露密码、及时找大人。随后,孩子们化身“反诈小助手”,拿着宣传单走向社区老人。“验证码是银行卡钥匙,不能给别人”,“爷爷,骗子就像大灰狼,会装成好人”孩子们稚嫩地声音正是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正是最生动的反诈宣传。老人们听着叮嘱,笑着点头,接过宣传单,这份意识悄然生根

这种“角色反转”的设计,既贴合儿童“模仿学习”的心理特点,又利用“隔代亲”的情感纽带提升宣讲效果。一位老人笑着说:“孩子讲的比电视里的清楚,我记牢了!”

纸短情长:感谢信里的双向成长

活动落幕时,志愿者们收到了孩子们手写的“答卷”:“谢谢志愿者哥哥姐姐教我们识破骗子!以后我要当家里的反诈小卫士!”“今天学得好开心,希望下次还能和你们一起玩游戏学知识!”孩子们围在桌前,趴在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,有的还画了个大大的笑脸,把满纸真诚的感谢和雀跃的心情,都塞到了志愿者手里。

这些文字,不仅是对志愿服务的肯定,更是师范生专业实践的“成绩单”。正如带队老师张敏所说:“在南岸浦社区的这组‘成长方程式’里,师范生解出了‘专业如何落地’的答案,孩子们则收获了成长的力量——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双向奔赴。”

(初审:张敏,复审:熊健杰,终审:杨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