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师教育学院

学院微信

联系我们

电话:

023-72790123

Email:

5454380@qq.com

招生简章

top

快捷导航

【三下乡】初心回响:老党员的峥嵘故事,指引时代前行的方向——教师教育学院探访南岸浦老党员

发布时间:2025-07-12 发布者:教师教育 访问次数:10

(通讯员 何彦琪/文 王雪敏/图)老党员是党的财富,是党历史的见证。7月12日下午,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走近余友明、王德生、袁乐平、汪维禄等老党员,听他们讲述用初心写就的滚烫故事。

军旅世家情:袁乐平与“海陆空”的热血传承

“我们家可是‘海陆空’齐全的美满之家!”在社区的小屏维修店门前,正乘凉的袁乐平老人笑着向志愿者们介绍道。这位1975年退伍的海军老兵,一开口便让人感受到军人的爽朗与豁达。

袁乐平一家是名副其实的从军世家。大哥、他自己,再到侄子,三代人接力参军,还涵盖了海军、陆军、空军多个兵种。即便家人从未领过一分钱补助,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地穿上军装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“当兵就是保家卫国,哪能图补贴?”袁乐平的话语朴实却坚定。

退伍后,袁乐平每月仅有31元退休金,但他和家人从未抱怨。凭借着在部队锤炼出的韧劲,他们努力适应社会,各自找到谋生的岗位。回忆起在广西码头的海军生涯,袁乐平的眼中满是光彩:“那时候天天能见到司令员,他走了,我们就在码头旁的小舟上唱歌,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。”作为当年的班长,他总因表现突出得到赏识,过往积攒的荣誉虽未得见实物,却早已化作最鲜活的记忆,深深镌刻在心底,成为一辈子的骄傲。

基层献芳华:王德生与乡土薪火传承

岁月在脸上刻下沟壑,双眼虽添朦胧,却掩不住骨子里的赤诚。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党员王德生,用大半生的坚守,在乡村基层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曲奉献之歌。

自1974年入党以来,王德生的足迹遍布荣桂乡、莲花村等地,在合乡并镇的变迁中始终扎根一线,将黄金年华毫无保留地投入乡村基层建设。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奔波,还是政策落地的攻坚,他总以“浑身使不完的劲”诠释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,那份深植于心的党性意识,历经岁月洗礼愈发坚定。

不仅是基层建设的“排头兵”,王德生还以多才多艺的形象活跃在群众中。他曾牵头策划并推广合乡并镇时期的文艺节目,让乡土文化在舞台上绽放光彩;他娴熟的二胡技艺,拉奏出生活的热忱与乡土的情怀;他更将珍贵墨宝捐赠给南岸浦社区,以笔墨传递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许,让奉献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星火照前路:老党员们的时代坚守

除了袁乐平和王德生,志愿者们还走访了余友明汪维禄等老党员。他们的晚年生活各有不同:有的安享天伦,在安逸中回味人生;有的不服老,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。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,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质对党的忠诚与信仰。

“聚是一团火,散是满天星。”这些老党员年轻时,是保家卫国的军人,是扎根基层的干部,用青春和汗水参与新中国的建立与改革开放的进程。如今,他们分散在涪陵的各个角落,却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党的教导如同火种,在岁月浪潮中为他们指引方向,让他们的人生始终充满活力与力量。

走访结束,志愿者们深深感受到,这些老党员的故事,是一部部鲜活的党史教材。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证明,共产党员的初心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褪色,反而会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闪耀。这份初心,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。

(初审:张敏,复审:熊健杰,终审:杨伟)